更多關於Agtron值的探究:我們到底在量些什麼?
一直以來我們賣熟豆出去之前,都會先量測Agtron數值,確保豆子的狀態。但我們發現同一鍋豆子在不同時間量測,測到的Agtron數值就會不同。因此想瞭解時間如何影響Agtron數值,以及什麼樣的豆子才會被影響?(Agtron量測其實有不少規範!)
於是2020年4月,我們做了一個實驗,試著分析Agtron數值:
隨著時間的變化
不同咖啡豆之間的差異
原料
我們在圓石的生豆報價單裡挑選密度最大/一般/最小,共三支來測試:
巴拿馬 聖塔克拉拉 聖特蕾莎莊園 卡杜拉/卡度艾種 水洗處理 2018 產季 含水率10.7% 密度948g/L
衣索比亞 日曬 古吉 塔莎亞/紫風鈴 珍珠小豆特篩 G1 19/02 批次 含水率10.9% 密度906g/L
蘇門答臘 亞齊 迦幼山脈 曼特寧 三次手挑 含水率13.7% 密度800g/L
器材
CM-100 PLUS
Kalita High Cut
實驗步驟
選定了豆子之後,再來是實驗方式。為期10天,每天下午固定豆種量測順序,先量測豆表,再磨成兩個不同的粗細量測粉色(用Kalita High Cut,磨成3.5號和1號),並且每次都至少重複步驟三次,三次的數值再取平均紀錄。
結果
(因為不是剛好隔24小時量測,為了忠實呈現量測間隔,橫軸以分鐘為單位)
結論
就這次的實驗而言,「Agtron數值會在豆子烘焙完成之後不斷改變」是一個重要結論,而這個結論正好也可以呼應前文所提及,Agtron公司對於量測環境的嚴格制定,是有其必要性,因為咖啡豆裡的有機物質不斷變化,連帶影響測得的數值也會持續改變。
除此之外,似乎可以從圖表中看出一些端倪,例如第三天時,豆表的Agtron數值都會稍微下降;或是密度比較大的的豆子,色差好像比較小?
雖然這些觀察到的結果乍看之下可以直覺的歸納出結論,但是必須嚴謹的考量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,例如烘焙程度不同,或是烘焙手法不同(例如一鍋烘10分鐘,另一鍋烘30分鐘,控制在同樣的烘焙程度),抑或是不同豆種,但是密度相近,是否結果仍然有類似的趨勢?
因此,這些觀察只能幫助我們找到一些提出問題的方向,並且回到實驗本身重新評估做法,不能就這樣推斷、甚至是下定論。
(說了這麼多,也過了一年,484要再做一次實驗了!)
Comments